48岁的宋建军是运城市盐湖区龙居镇雷家坡村一个普通农民,从第一次献血开始,20多年时间已经累计献血168次,献血总量相当于10个人全身血液量的总和。当问他是如何坚持下来时,宋建军淡淡地说:“也没想着刻意坚持,久而久之,就习惯了。
伸出手臂就没想着放下 1998年,刚刚进城不久的宋建军,没有房子,没有存款,靠每天蹬着三轮车在大街小巷卖炒花生维持一家四口人的生计。 一天,他偶然从一张报纸上看到南方有人献血的报道,便萌生了自己也去献血的念头。没过几天,路过一栋红色的献血屋,他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就这样成了血站的常客。 上世纪90年代,各血站之间尚未联网,信息不互通。刚开始献血,宋建军不是很了解献血常识,根据规定,两次献血时间间隔期不得少于6个月再,但他为了多献血,一个月换一个地方,最终被发现,血站要求他必须按照规定时间去献血。就这样,他开始有节奏的踏上了这条“红色之路”,也没有停顿过、中止过。 宋建军属于那种踏实做事、从不在嘴上动功夫的人。他有一个幸福的小家,没有工作的妻子,两个年幼的儿子,整个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他身上。刚开始献血时,他是瞒着家人的。当妻子知道后,担心他身体受不了,就劝阻别去献了。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一不解释,二不争辩,只是做得更隐蔽,尽量不让他们知道。久而久之,妻子知道无法动摇他的决心,除了叮咛注意身体并尽量多给他补充营养外,再也没去阻挠过。 小儿子18岁那年,宋建军第一次将儿子带到了血站,当着儿子的面挽起了袖子:“如果每个人都献出自己的一点血,将会挽救很多人的生命。”看到殷红的鲜血缓缓的从父亲身体里抽出,抚摸着带着父亲体温的血袋,这个18岁的青年第一次开始审视自己眼里原本平淡无奇的这个男人,躺在献血椅上的父亲形象瞬间变得高大无比! 而今,已经是军人的宋建军小儿子一提起这次经历,就无比感谢父亲送给他的这份珍贵的成人礼,足以激励他一生为他人去奉献去担当。 心有善念莫问利害得失 20多个春秋冬夏,对于宋建军来说,通往血站的那条路早已成为他回家的路。在那里,他看到因为血小板供求比例严重失衡,多少人排队苦等甚至失去生命;一个朋友的父亲患病要用血,打电话给他,他去了并献上400毫升血,并以此劝说朋友也加入到献血队伍中,但遗憾的是这位朋友只献了一次就再也没有来过。
一个人走在这条路上,难免有些孤独。近几年经济滑坡,宋建军所从事的小货车拉短活生计惨淡,两个儿子也接近结婚成家的年龄,日子捉襟见肘。他的手机经常接到陌生电话,问他愿不愿意有偿供血,并给出非常诱人的价格。每每遇到这些,他总是断然拒绝,他说:“如果卖血,那我所做的这件事情就变味了,以前的努力坚持也就白费了,清白献血,我内心安宁。
有人问宋建军:“你20多年无偿献血,不知救了多少生命,这些人是谁你也不知道,到底图什么?”宋建军的回答朴实无华:“因为一想起自己的血会流在一个陌生人的身体里,甚至救了一条命,就越觉得有意义。小时候妈妈常对我们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好比自己在路边栽了棵树,长大了,看有人在树下乘凉就高兴,何必知道是谁呢? 3年前,宋建军下载了“今日献血App”,从上面可以看到全国的信息,他最敬重佩服一位年过花甲坚持几十年献血的阿姨,献血量远远超过自己,于是他更加感觉自己做的这些不值一提,更加默默无闻地一次又一次走进血站,一次又一次挽起胳膊,一次又一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公民的担当与奉献。 只是习惯何必豪言壮语 常年累月打交道,宋建军和血站工作人员之间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关系,如家人一样,亲切而温暖。运城市中心血站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随口都可以说出宋建军的身份证号码和手机号码,对他的事迹如数家珍。 2015年宋建军被国家卫计委、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多次被评为省市无偿献血奉献奖。2016年,他和运城市的另外两位检察、公安机关的银奖、铜奖获得者一起赴并领奖。他说:“很高兴、很光荣!我这样一个普通老百姓,能和公安民警、检察官一起享受这份荣誉,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但我做到了,而且做得比他们更好。” 随 着无偿献血次数的不断叠加,宋建军的事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面对采访,他始终强调着一句话:“我真的不想让人知道,这事不值一提!”问他有什么愿望时,他说,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因为太多的人需要帮助,太多的命需要救助。“我一点儿都不伟大,只是觉得,这辈子没干出什么大事来,想给两个儿子留个好印象,尤其是不能给在部队的小儿子脸上抹黑。” 宋建军,尽管他没有高学历,出身平凡,资历普通,但他却拥有一颗纯净伟大的心,去做了一件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当笔者好奇地问他:“是什么能让你坚持20多年无偿献血不动摇?”他笑笑说,“没有啥,你们文化人都爱说‘坚持’啦,‘奉献’啦,好像有多难似的。其实,习惯了,也就自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