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望扶贫老李速记看望扶贫老李速记
我们有个群体,结识于互联网,那个网站叫赵树理文学网山药蛋论坛,有十几年了,近年来转成微信群,网友们相处不错,风声雨声,国事家事,正议热议无妄议。有个网友老李退休多年,衔命扶贫,众网友心系很久,昨日约集十几人,驾四辆车,携捐赠衣被日用品,前往扶贫点——娄烦县,探望老李。 老李在县城边等候,率我们驱车攀沿险峻蜿蜒山路,每升一个档次海拔,则变幻不同风光,网友们惊喜不已,频频弹出手机相机拍摄。车轮下就是万丈深渊,车窗外是丝丝秋雨。 这山叫周洪山,本为周公山,娄烦方言里公洪偏音成洪,叫成周洪山了,这是山顶普净寺孤老和尚讲的。山顶海拔1760米,不算高,但相对山脚高差大,放眼四顾,众网友还是兴奋的,纷纷拍照,发微信。选择角度大都集中在县城方向,视线所致,汾河一库碧水一片,群山绵延。我另选角度,凭借好视力,看到了静乐县城,用登山手杖指给他们看,他们疑是海市蜃楼。 同海拔邻峰上有座奶奶庙,两峰间山脊上有条小路可达,无奈时间紧,风大,没有过去。 与普净寺相邻有通讯中继差转站,铁塔刺天,几块直径两米的锅盖式支在铁塔下,无人值守。附近立一仿铜塑像,网友中有人识得是邹韬奋,由此推断出此设施是新闻单位所有。
老李请我们在县城小餐馆吃娄烦特色饭菜,与他同村扶贫的县委干部共进午餐。老李自掏腰包,遵纪守规,大家开心坦然。当地干部介绍一大笼蒸食,有三样,“磨擦擦,圪齐齐,靠捞捞”,莜面山药蛋玉米高粱面烹制,早年是苦无细粮,不得已而食,如今是招待客人的名吃。
老李扶贫点是水库边上的向阳村,如今扶贫比在原单位上班考勤还严格,上边要“刷脸”记录备查的。其实对老李用不着这般监督的,他是把扶贫工作当成自己事业的。他在这里帮村民开发几个脱贫项目,我们参观了药用牡丹栽培和食用营养黄虫养殖,老李自掏腰包八万垫资启动。村里几百人没有不认识他的,他认识所有贫困户。
贫困户的脱贫指标是,一个收入标准,人均年收入超过3200元;两个不愁,不愁吃穿;三个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老李他们压力很大,目前尚有三十余户达不到。 我们把扶贫捐赠物品放在村支部活动室,村干部让我们署名,我们说算了吧!扬名不是我们的目的。
退休好多年没有开过会听汇报了,县里干部介绍扶贫工作情况,我挺感动的。听着就忘了自己是谁,人家谈到村支部标准化建设,我插问村里有多少党员,得知才六个,而且老龄化,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经商去了。我暗忖,这如何发挥核心堡垒作用?不过,没有再插话,别拿自己当回事儿了。 临别,我们和老李握手,微信群里见!车要进山了,我回头望去,老李还站在村口挥手,那姿态已和山里人没区别,他奔七的人了,这样的干部很少了!我们默默祝愿他那药用牡丹和黄虫粉市场前景广阔。 我们这辆车四个人,是网友,又是一个合唱团的,山路上唱歌是必然的,第一支歌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都是五零后,这歌还没忘。 2018,1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