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力量叫榜样 “在最痛快的时候帮助他人,小人物铸就着伟大的精神,深入到骨髓的病患阻挡不了璀璨的大脑的思想,在最不起眼的岗位上书写人生的善与美。不曾想过我还能走多远,只希望他人不要停止生活的车轮”——感动山西组委会
赵海生一个普通的退伍军人、单位职工,从1984年开始,义务为广大居民修理自行车、电动车,三十多年如一日无私奉献,先后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杰出青年志愿者”“山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参军入伍实现梦想 赵海生的老家是甘肃省甘谷县人,1976年3月参军入伍,当上了一名铁道兵,在部队的大熔炉里得到了充分学习和锻炼,爱工作爱劳动,勤专研乐助人,换了多个岗位,都是任劳任怨,多次在部队立功嘉奖,获得领导和战友们的肯定。 退伍不褪色成了修车匠 1984年1月,原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赵海生赶上“兵改工”,脱下了穿了8年的绿军装,随中铁十七局五公司{89207部队}由青海来到了山西,在单位做了保卫工作。 “当时我们家属院里有7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自行车,可附近就没个修车的”赵海生说。那时的自行车像现在的汽车一样金贵,遇上车钥匙丢了、车胎没气了、刹车坏了,人们到处找不到修车的地方,只能先自己推回家或找人抬回家。看见邻居们时不时遇上麻烦,赵海生开始琢磨修车。他的邻居至今还记得,为了搞明白如何修自行车,他索性买了辆新车回来鼓捣,拆了装,装了拆,慢慢地常见的自行车毛病他都能修了。没多久,赵海生会修车的消息就传遍了家属院,大伙都来找他修车,可他从不收一分钱,赶上休息的时候,他还会把修车摊摆到大街上,帮附近的居民们义务修车。“当时根本没想着收钱,反正我有工资,能养家。”赵海生憨实地笑着说。赵海生的修车棚,是一间十几平米的小棚,房顶用透明的塑料板搭着,阳光下散着暖暖的光。正对房门的墙上挂满了旧车胎,成了小车棚里的装饰;墙根下桌上整整齐齐地摆着修车的工具和零件,停在车棚里的有普通自行车,有电动车,有儿童车,还有山地车,都是送来给赵海生修理的。 “一辆自行车远远推过来,光听声响,有时就知道大概啥毛病。”相识多年的邻居老杨,对赵海生的修车技术赞不绝口。
普通职工永葆军人本色 2005年,一向身体敦实的赵海生被查出患有直肠癌,需要做手术。院子里的人们听说了,知道老赵家里不富裕,便自发给老赵捐款。三块五块,几十几百,短短一个上午便捐了数千元,连院里的小孩子也拿出自己的零用钱,郑重地放进了募捐箱。孩子们都说,平时赵叔叔总是帮人,现在赵叔叔生病了,要帮他。赵海生住了四个月的院,来探病的人跟他说,“老赵,平时你给我们打气,现在我们给你打气!”。“老赵,你得赶紧好,要不我的车快成废品了”, “老赵,来找你修车的人可多了,找不着你都问呢。”听了这些,赵海生坐不住了,一出院,赵海生不顾医生、领导、家人的劝阻,又进了修车棚开始为居民服务。赵海生直肠癌手术后,他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不仅需要持续服药,还要终身使用一次性便袋进行排泄,生活十分不便,但他依旧喜欢没事就往车棚跑,爱人也管不住他,姑娘让他陪出去逛逛公园,他也不愿意,就要去修车,他说只要一进车棚心里就踏实。在老赵的修车棚外,看到了一块写有“义务修车”的牌子,上面还留着手机号码。院子里的人们说,这是老赵担心有人来找时他不在而特意挂上的。如今,老赵已经成了这附近的名人,方圆几里都知道这儿有个“活雷锋”,修车技术好,不收钱。“这是个好人,天天都在行善。”院邻感慨道。修车三十多载,赵海生不仅不收钱,还得经常往里贴钱:要买修车工具、买配件、买车胎……这些年来究竟花了多少钱,老赵自己也没个数。有人说,要是老赵靠这一手修车技术挣钱,三十年修车十几万次,少说也能收入二三十万。可老赵不这么看。他说,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打算,能为大伙做点事,他才觉得活得值,活得踏实,活得有劲。
修车匠变成了送菜郎。随着时代发展,公共自行车的普及,骑个人自行车的越来越少,赵海生义务修自行车的小摊也越来越冷清,这让赵海生一下子很不适应,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有些遗憾。为适应社会发展,继续发扬雷锋精神,5年前,在小店区小店街道宋环村承包了3亩土地种植蔬菜。他把收获的绿色蔬菜,都免费送给孤寡老人、残疾人、环卫工人以及生活困难的居民。开始,赵海生一个人在菜园里忙碌,为蔬菜浇水、施肥、除害虫,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但每当他看到那些生活困难的居民高兴地收到蔬菜时,他就不觉得累了。今年,赵海生又在西温庄哪里开垦荒地,种植绿色蔬菜,受到赵海生事迹的影响,他的爱心团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赵海生雷锋团”。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赵海生一个普通的退伍军人,将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他常说,是当兵八年改变了我的人生观,是部队的教育使我知道了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所有的荣誉都已成为过去,往后余生还要向过去一样走下去,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愧党和政府对我的称号和退伍军人的本色。 小店街道退伍军人服务站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