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要“绣”出来
3月20日,中央文明办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的141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2018年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对出现材料造假问题的18个提名城市、城区和测评成绩未达到60分的2个提名城市予以通报批评。(3月20日 中国文明网)
全国文明城市几乎是每个城市都想摘得的荣誉,因为它反映的不仅是城市的文明程度,更是城市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是展示城市形象的最好品牌。近日,中央文明办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的141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2018年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可谓几家欢喜几家忧。有的城市创建成效较为明显,但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由此可见,在文明创建这件事上,一些地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导致措施不够到位,成效有待提高。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需要高点定位、全盘谋划、整体推进,更需要戴上“显微镜”,聚焦那些不起眼的细微之处。因为越是这些地方,越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也越有可能在平时被忽视。很多城市放眼望去,都是气派的高楼大厦、美丽的绿树红花、迷人的霓虹闪烁,而一旦走进细看,就会发现仍有不少脏乱差的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和老旧小区。这些表面看起来“文明”的城市,其实在创建过程上都存在诸多问题。
创建文明城市,不能将精力都用于城市“造景”,试图通过对主要干道周边、重要建筑周围进行“临时抱佛脚”式的美化靓化改造,达到看似“文明”的效果,更不能对以背街小巷为代表的城市“微细胞”进行选择性地回避。美观的广告牌不能成为城市的“遮羞布”,不管不闻不问式的逃避更是不该。殊不知,这些看似“聪明”的创建方法,实则是欲速则不达,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还会让城市治理难题积重难返,让市民苦不堪言。
城市管理要有“绣花”的功夫和精神,文明创建同样如此。其实,文明创建的过程就像“绣花”一样,必须注重细节,兼顾“里子”和“面子”,做到细致、精致,让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彰显文明的魅力。尤其是要高度关注与市民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重点破解那些遗留的难题;少一些盲目的大拆大建,多做一些补短板、优服务、提能级的基础工作;少一些应付检查的表面文章,多聚焦背街小巷、老旧小区、交通秩序等群众反应强烈的实际问题。通过建制度、立规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城市内涵和颜值的同步提升,让市民切身感受到城市在变化,进而在感同身受中主动参与文明创建,形成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文明同样需要不断积累。即使我们已经像“绣花”一样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文明创建的成效也不可能立即显现。对此,我们还要继续保持“绣花”的状态,持之以恒地常态化推进创建工作,让文明成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自觉,让文明城市创建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