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39岁铁路电工捐献“生命火种” 点燃白血病患者生命希望
铁路人,夜以继日守护在铁路沿线,为万千旅客的出行保驾护航,是平安旅程的守护者
这一次,这个太原铁路职工献出“生命火种”造血干细胞,护航了一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旅程。
▲我省第16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7月10日,39岁的太原铁路职工赵希明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捐出“生命火种”造血干细胞,成为全国第8597例、我省第16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的义举,将为一位白血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赵希明是太原铁路局的一名普通电工,从2004年开始无偿献血。2012年,在一次献血过程中,赵希明第一次听说可以通过捐献可再生的造血干细胞,来拯救丧失造血功能的白血病患者。“能救人一命,当然要加入。”赵希明当即填写了志愿捐献登记表,挽起袖子留下了血样,成为一名随时准备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当时也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因为配型太难了,所以也没把这件事儿太放在心上。”对于赵希明而言,等待配型成功并不容易。我国每年有数万人罹患白血病,而在非血缘关系的人群中,相匹配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到十几万分之一。赵希明这一等,就是7年。
▲造血干细胞采集仪器
今年5月的一天,正在上班的赵希明接到了省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你的造血干细胞和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步匹配成功,你愿意为他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吗?”用自己体内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可能很多人没有勇气挺身而出,但接到电话的赵希明却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答应下来。“很意外很意外,茫茫人海中能配型成功,很不容易!这是救人的事情,没有什么可犹豫的。” 7年之后,当年一个小小的举动,一位白血病患者与赵希明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和赵希明激动的心情不同,他的妻子得知此事后,当即就表示反对。“她不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听别人说是要做骨髓穿刺,就有点担心。”由于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了解,赵希明的妻子还停留在很多年前“钻骨取髓”的认知。“我就一直给她做思想工作,告诉她不需要做穿刺,而是从外周血中直接采集造血干细胞,就和献血、输液的过程差不多。”做了多次思想工作后,赵希明的妻子终于理解了他的选择,同意进行捐献。
▲捐献过程中赵希明一脸轻松
通过初配型、高分辨检测、全面体格检查等一系列程序,最终确定赵希明的捐献日期为今年7月10日。为了保证捐献质量,平时喜欢“整两口小白酒”的赵希明彻底戒了酒,还保证每周三到四次的跑步和游泳,希望能给受捐者提供更健康的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捐献过程和献血类似
捐献当日上午8时30分,一切准备工作就绪,采集正式开始,医生熟练地将两个针头分别推进赵希明左臂和右臂的血管内,殷红的血液通过无菌管缓缓流动。“这之后我们就流着同样的血了,像是在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亲人。” 赵希明说。
▲我省第2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李凤保探望赵希明
“兄弟别紧张,我都捐献了11年了,现在活蹦乱跳的,啥事儿没有。”捐献中途,我省第2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李凤保,特意赶到医院为赵希明加油鼓劲。“我给你带了俩苹果,你和受捐者都平平安安的。”李凤保是一名“的哥”,曾于2008年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时至今日,在李凤保的出租车上,副驾驶位置最显眼的地方依然整齐地摆放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页,只要有乘客拿起宣传页在看,李凤保就会给乘客讲解。“给乘客们讲一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号召更多的爱心人士,比我跑车赚钱还高兴。”
▲受捐者亲属写给赵希明的感谢信
当日上午12时30分,经过四个小时的采集,21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顺利完成。这份带着浓浓爱心的 “生命火种”,将于当晚运抵受捐者所在的医院并移植到患者体内,实现赵希明挽救白血病患者生命的愿望。
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从生理方面讲,人体血液中有多种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它们都是有寿命的,多则120天,少则36小时,不断新陈代谢。它们均来自于一种始祖细胞,我们称为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被称为“生命火种”,因为它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的能力,可分化成各种血细胞。通过它的移植可以重建患者正常、健康的造血和免疫功能,从而根治地中海贫血、白血病等恶性疾病。造血干细胞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各种成分可恢复到原来水平。适龄、健康的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由于血细胞数量减少,会促使骨髓把储备的白细胞释放,并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促使血细胞的生成,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采写、摄影:李倩倩 责编:武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