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王建强,是位70后。他的身份很多:儿子、丈夫、父亲、商人、支教志愿者……
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起支教志愿者这个身份时,王建强说“特别喜欢”,因为他从小就有个当老师的梦想,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能真正成为一名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当老师的梦想虽说没有实现,生活中他却做着不少与“老师”相关的工作。
而今,心怀教育梦想的他,一直在路上传道、授业、解惑。
心怀教育梦 他报考了师范类院校
王建强从小就梦想着当一名老师,他说:“只要写‘我的梦想’或是‘我的愿望’之类的作文,我写的全是当老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高考后报了一所师范类院校,并被顺利录取。“当时我比较喜欢美术,读的是设计专业。”他说。
大学毕业后,王建强并没有成为一名老师,而是成立了自己的装饰设计公司。“算是和自己的大学专业沾点边吧。”他说。话虽如此,但没成为一名老师,他至今都有些遗憾。
从事设计工作的时候,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王建强会不断地去全国各地学习各种新知识,其间,他也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一些东西总结出来分享给更多人。“这也算是有一点当老师的潜质吧。”他开起了玩笑。而且,他也曾在一个课外辅导班当过一段时间老师,只是时间不长。
多年来,王建强的工作发生着一些变化,餐饮、洗浴、咖啡馆等行业他都有过涉猎,但整个生活状态发生变化是在2006年。“那年我开始从事公益活动,也是从那时起,我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学习各种知识和从事公益活动。”他说。
去小学支教 他如愿站上讲台
王建强所说的公益活动指的是去支教的事,那是他第一次真正站在三尺讲台上。王建强第一所支教的学校是阳曲县的范庄小学。“那里的孩子们其实很少,几乎都是合班上课。”他说,所谓合班上课,是指低年级的几个班学生在一起上课,高年级的几个班学生在一起上课。王建强给孩子们带去了更多他们接触较少的东西,比如音乐、美术、体育。就拿体育课来说,有些学校的孩子在王建强去支教之前没上过体育课,只是偶尔跟着学校里的老师们跑圈。王建强去了以后,开始教孩子们齐步走、立定、跑步走的规范动作,立定跳远时如何用力、脚如何蹬地……
另外,王建强上课时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我一直认为,让孩子们对知识感兴趣,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比让他们‘接受’灌输的知识更重要。”讲课时,他更侧重于用各种小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然后让他们通过思考寻找答案。“当然,这一点我们也会和学校的老师们沟通,毕竟孩子的教育不能靠我们每周一次的支教来保障。”
现在,王建强的支教学校已从范庄小学一所学校扩充到了6所学校,他的支教团队已有30人左右。每周二,他都会开车把支教的老师们送到不同学校,等课程结束后再挨个接回太原。在此之前,他会提前和团队的老师沟通好,包括谁能去、谁能给孩子们上什么课、课程怎么安排等问题,即使再累,他也会认真和老师们探讨后再实施。“现在,看着这些孩子能主动走到黑板前对着所有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能主动去学习,对未来有了更多的希望,我特别感动。”王建强说。
支教之余,王建强每年还会组织一次或两次活动,把贫困山区学校的孩子们接到太原,带他们参观博物馆和大学校园、看电影、品尝美食、和城市的孩子们互动等。“虽然孩子的激情不可能永远留住,但他们内心对外面世界有了更多期许,对学习有了更多的信心,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王建强说。
他成为山西博物院的志愿讲解员
王建强的志愿活动不仅仅限于支教。2014年,王建强成为山西博物院的一名志愿讲解员。
参观者形形色色,王建强的讲解也多种多样,面对学龄儿童,他会用“你知道我们最早的碗是什么样子?”“大家知道最早的中国在哪里吗?”等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倾听兴趣;面对成人,尤其是对历史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参观者,在介绍种种历史文化之余,他会和对方探讨外来文化对晋文化的影响。几年下来,王建强的年平均服务时间高达840个小时。按照一天4个小时来计算,他一年要服务210天,这还不包括他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山西地质博物馆等地的志愿服务。
现在,他还会在微信朋友圈时不时发一些他当讲解员的小视频,也会发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为的就是吸引更多人走进山西博物院,了解山西历史文化。另外,王建强有时会接到一些学校的邀请,去给孩子们讲山西文化,课后老师们会反馈说孩子们听得很认真,这个时候他就特别高兴。“说明他们对我们的文化还是感兴趣的,有可能就会影响更多人去了解山西。”王建强说。
“教师节来了,首先感谢我的父母,二老是我一生最好的老师,教我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感恩大家,奉献社会!其次感谢我各个时期的老师,是各位老师辛勤培育,授我知识!最后要感谢与我一直在山区支教的老师,把业余时间奉献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让孩子们可以学到更多知识,感受到更多关爱!”这是王建强在今年教师节发在微信朋友圈的一段话,也是他勉励自己的一段话。他希望,即使自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也依然能继续为更多人传道授业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