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县易地扶贫搬迁青少年教育服务新模式— 留守儿童“翘首盼” 志愿课堂“四点半” 微石楼 9月11日
从贫困的小山村搬到城市,为确保搬迁群众子女更好地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较好完成课后作业,团县委联合县青年志愿者协会在龙山水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开展了“四点半”课堂活动,建立志愿者与留守儿童“一对一”课业辅导、家访等机制,按照“立足需求、积极服务、家长自愿”等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课业情况及心理状况,及时给予帮助,让孩子们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减少家长的后顾之忧,全力保障搬迁群众子女有学上、上好学、学好知识。
晚上六点,四年级的赵小雅抱着厚厚的课业准时走进青少年社区空间,主动铺开作业本让志愿者老师校对检查。
“你看,这个英语单词拼写错误,应该是wonderful,你这里少了一个r,来,跟我读一遍…… ”望着眼前求知若渴的小女孩,大学生志愿者李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辅导。
从幼儿到初中,每天至少30多个孩子来到青少年空间集中学习。原本不大的场地在拥挤的空间中显得格外温馨。扶贫扶智的服务模式实现了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期待,知识改变命运,一个成才的孩子才有可能让整个家庭摆脱贫困、断掉穷根。
走进呼雨晶的家,敞亮舒适,液晶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齐全,简朴但不简单,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在两年前,这个家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家6口人挤在老家的一间土窑洞里。“我自己文化不高,孩子她爸又经常在外打工,家里四个孩子都由我一个人照料。即使是小学,孩子们的很多课业知识我也不会,协会开办的补习课堂非常好,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呼雨晶的妈妈欣慰地说。
据了解,志愿者们不仅帮助孩子们进行学习,还与他们谈心事、讲故事、做游戏,开发学生们的动脑、动手能力。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
希望小学四年级学生朵朵,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与所有留守儿童一样,性格内向、腼腆,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纯真中流露着淡淡的忧伤。“我家朵朵平时不爱言语,以前遇到学习上的难题全靠自己琢磨。现在有了志愿者帮的辅导,字也写工整了,算术题再也不是俺们家的难题了。孩子自小就没有感受过父母的陪伴关爱,多亏了这些热心的大学生志愿者们,让孩子变得开朗起来!”李奶奶乐呵呵地说。
通过推进“团干部+青年志愿者”服务型团组织建设,探索引入专业社工力量破解移民融入难及青少年关爱缺失等问题。在移民搬迁社区建立青少年社区空间,结合异地扶贫搬迁和共青团阵地建设发起志愿服务项目,这个温暖的“家”,抚慰了像朵朵一样的众多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
“音乐、舞蹈、绘画、阅读、体育等趣味课堂不但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时间,也丰富了我自己的内在世界。下午四点半是我每天最有意义的时间。”来自太原理工大学的支教团成员梁珑弋告诉记者。
本期文字:许文悦 本期摄影: 许文悦 本期编辑:王文强 本期校审:霍爱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宣传志愿者的好人好事,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太原好人网tyhrw.com不收取任何费用,全部公益发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