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人帮好人做好人 作者:乔静涛 2020-11-23 出处:生活晨报
2020年11月19日,太原市迎泽区举办学习先进模范事迹报告会。迎泽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斌,全区各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员代表共230余人现场聆听。 报告会讲述了抗疫期间,迎泽区10名先进模范(李学花、安建香、李丽珠、陈秀苗、赵海生、王祥、冯黎明、杨贵山、周济、袁国萍)的感人事迹。他们在岗位上高标准、严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热心公益。他们获得太原市迎泽区民政局颁发的“扶贫济困模范”荣誉。在报告会现场,本报记者采访到杨贵山、赵海生、李丽珠三位同志,听他们讲讲公益活动中的点滴感悟。
太原市迎泽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杨贵山
做了一件小事,帮了他人大忙。
杨贵山胸前挂着“全国学雷锋标兵”“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山西省劳动模范”“山西省道德模范”“山西省十大助人为乐楷模”“山西省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山西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奖章,精神头倍儿足参加会议。 “其实,我就是个普通人,因为和雷锋是同龄人,肩负着向雷锋学习的使命”,会议结束后,杨贵山大声告诉记者。他和雷锋都是1961年参军的,他在原北京军区,雷锋在原沈阳军区。雷锋牺牲后,他响应国家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他搜集雷锋的事迹,还整理了一摞厚厚的剪报本,每个雷锋故事的旁边都有他的学习心得。
从1963年10月被聘为小学校外辅导员开始,他先后被60余所中小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给学生讲雷锋故事500余场,受教育青少年达50余万人。 在为孩子们讲述雷锋故事的同时,杨贵山自己也一直以雷锋为榜样,默默地做好事。 他生活简朴,却将工资节省下来帮助他人、奉献爱心。多年来,他资助了36名贫困学生,多次看望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和福利院的孤儿,在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灾难前,他每次都是最积极的捐款者,累计捐出20余万元。
为了让更多人加入学雷锋队伍,2013年,杨贵山组织成立了由76人组成的迎泽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按服务项目分为护学组、义务理发组、义务献血组、为老服务组、扶贫组、反扒组、护理组、宣传组和雷锋班等8个组。到目前,成员已达400余人。
今年疫情期间,杨贵山不仅带头捐款,还成了一名职守社区的志愿者。 一天,杨贵山同往常一样在社区大门口职守。不远处,一位老太太扔了垃圾后突然蹲在了原地,半分钟后倒在了垃圾桶旁。杨贵山见状赶忙让同伴帮忙拨打120急救电话。他走近一看,只见老太太脸色苍白、汗如雨下,嘴里不停念叨着“药”“口袋”。杨贵山立刻领会,帮老太太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了药,助其服下。 几分钟后,老太太慢慢好转。杨贵山扶她坐在旁边的台阶上,并联系了家属。急救人员到
达现场,老太太情况大有好转,家属也赶到了。 几天后,老太太的儿子跑到社区大门口找到杨贵山,不停地对他道谢。老太太的儿子说,多亏了杨贵山的及时发现,并及时帮忙服药,他母亲才没有耽误治疗。“我只是把它当一件小事在做,没想到帮了别人一个大忙。”杨贵山说。
雷锋精神已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中,成了他一生的动力。
中铁十七局集团五公司退休工人赵海生
“我的菜,只捐不卖”
他是迎泽区学习先进模范事迹报告会上的一名先进模范,是中铁十七局集团五公司的普通退休工人,是退役军人,是做了直肠癌手术至今挂着造瘘袋的患者,是34年坚持做好事不求回报、疫情期间仍坚持送菜到户的长者,他就是64岁的赵海生,是一个“我的菜,只捐不卖”的“倔老头”。
11月19日,记者跟着赵海生到达他的“菜园子”时,他不自觉地撸起袖子,走进田里干起了活儿。只见他娴熟地拿刀子一砍,一棵白菜就从根上被砍了下来,没有丝毫拖泥带水。不到5分钟,几十棵白菜整齐地摆放在田埂上。 “如今,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收蔬菜。等到周末时,会按时送到养老院、孤儿院、精神病
院等机构。”赵海生笑称。被问及这些蔬菜怎么收费,赵海生提高嗓门说:“我的菜,从来不卖,只是捐。”
赵海生的“爱心菜园”始建于2013年。“爱心菜园”建成前,他推着印有“学雷锋修车点”“志愿服务修车点”字样的车子,在社区街头巷尾为过往群众免费修车。他从不多的工资中挤出50元、100元购买配件、修理器具,从打气、补胎到换辐条、拧螺丝,有求必应。至今修车12万辆次,他不仅分文不取,还贴补进去2万多元。 公交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的出现,方便了市民,赵海生的修车“生意”也随之结束,有劲使不上的他“转行”成了“农夫”。“那会儿就是想找点事儿做。”赵海生说,刚开始他以每亩地1000元的租金,租了6亩地。和老乡学习了选种、栽种、施肥、浇水等知识后,他就撸起袖子自己干起来。从菜园第一天开张的两种蔬菜到现在的17种蔬菜,他从来没有出售过,统统捐赠。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环卫工人以及生活困难的居民都是他的捐赠对象。截至目前,他已为太原市的养老院、孤儿院、精神病院等机构免费送了十万余斤蔬菜。
起初,从选种、栽种、施肥、浇水到收获,赵海生都是一个人忙活。他扎在菜园里,常常一忙就是一天。“累得直不起腰的时候常有,但只要看到蔬菜长得旺盛,疲惫感似乎一下就消失了。”他说。随着“爱心菜园”的知名度不断扩大,社会上和校园里的爱心志愿者纷纷加入,和他一起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许许多多有困难的人身边。“今年疫情期间,志愿者们都来不了,我就一个人干。当把整箱的蔬菜送到养老院、孤儿院,成就感也是足足的。”赵海生说。
赵海生每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老伴儿没有收入。他的退休金除去老两口的生活费,都花在了这片菜园子上,土地租赁、购买菜苗、农具、水电费……
赵海生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深深地感动着身边的人,还影响和带动了更多的人“学好人、帮好人、做好人”。“别拿我当病人,只要我身体允许,就会把‘为人民服务’这项事业做下去。”赵海生说。
太原市精神病医院老年精神病科主任李丽珠
替天下儿女尽孝她做到了
“我就是一个和失智老人相处得比较多的医务工作者。”59岁的李丽珠这样介绍自己。其实,她的身份没那么简单,她是中共十九大代表,太原市精神病医院遗传研究室、老年精神病科主任,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十大创新人物……她探索的“医养结合、爱心护理、临终关怀”护理模式开创了全国依托精神病医院创办养老院的先河。
头发利落地盘起来、身着红色套装、大嗓门,聊起养老工作,李丽珠滔滔不绝。2000年底,太原市精神病医院成立山西省太原红十字托老中心,她带着5个人“创业”了。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一切从零开始。最主要的是,因为医院的性质,中心收治的都是高龄、病残、失智、失能的老人。
为了把服务做到位,李丽珠和老人们吃住在一起,只要发现问题,就立马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托老中心慢慢有了重症监护病房、急救病房,怀旧室、多功能感官训练室、生活自理功能训练室……“住在我们那里的老人大多失智,不认识家人,但是他们好多都认识我。”李丽珠骄傲地说。
今年疫情开始的时候,出于全院安全的考虑,大年初一,李丽珠就把托老中心封闭了。往年的春节,有些家属会把老人接回去,有些家属会在医院和老人一起过。封闭的消息一传出,好多家属感到不安。
一位80多岁的大娘正月初三那天情况不太好。儿女得知消息时就赶到医院,大娘正在抢救。但是因为封闭,儿女都被挡在医院门口,情绪非常激动。为了让儿女了解母亲的状况,李丽珠打去视频电话,一方面安抚家属的情绪,让他们理解医院封闭的用意;另一方面,也让儿女能和母亲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一起。“在视频里,我能看出家属的焦急,也能体会到他们的无能为力。”李丽珠说。于是,她一边劝解,一边如实把老人的状况说给家属们听。 最终,大娘经抢救无效离世了。家属在院外大哭时,李丽珠亲自帮大娘擦洗身体、换上寿衣。“那时,家属们的情绪已经被悲伤淹没了。虽然,我也会因为失去这个朝夕相处了好多年的大娘伤心难过,但我更需要理智,得让老人走得安详。”李丽珠说。
当她把大娘送到楼外时,儿女们看到干干净净穿戴整齐的母亲,跪倒在了李丽珠的面前。除了不停地感谢外,还说了一句让李丽珠至今感动的话:“在母亲的最后时刻,是你们帮我们尽了孝。你们不仅用大爱保护了医院的所有人,也把小爱献给了我们这个家。你们就是人间的天使。”
这仅仅是李丽珠送走的其中一位老人。这么多年来,她已经服务近4000多位老人,亲自为246位老人穿上寿衣,为他们送终。
晨报记者乔静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宣传志愿者的好人好事,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太原好人网tyhrw.com不收取任何费用,全部公益发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