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以善持家 以德养家 以孝传家 努力努力再努力 李翠萍,煤气化选煤中心一名普通的党员,谈起她很多人都会流露出敬慕的眼神,这不仅是因为她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更是因为她的事迹让人感动,李翠萍的家是一个五世同堂的传统之家,夫妻敬业爱岗事业有成,儿子热情礼貌健康上进,奶奶和婆婆安享幸福晚年生活。年少时的她为了追求浪漫爱情梦想,选择了军人,同时也就选择了奉献,20年来用她的真情谱写着一篇朴实而生动的亲情之歌。 天各一方心相连,比翼双飞创辉煌 家是我们疲倦、劳累之后的温馨港湾,近二十年的两地生活使她明白了自强的道理。幸运的是儿子聪明、活泼、可爱;老人慈祥、善良;老公虽说相距千里,每年只有一两次的团聚,人分心不分相互关怀。她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以事业为主,常常用电话相互鼓励,相互督促,坚持学习、在中专文凭的基础上又分别获得了大专和本科的文凭。丈夫从军二十多年来,工作比较辛苦,军营生活相对单调、艰苦些,但对专业的学习一直比较认真,通过自身的努力,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嘉奖、荣立三等功,并连年被评为“优秀干部”;而李翠萍也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新知识从一线工人走向管理岗位,也曾多次被评为“优秀骨干干部”“干部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距离产生美,牵挂爱人和被爱人牵挂,同样是甜蜜的幸福。虽然天各一方,虽然饱经风雨,共同牵挂的家是如此温馨,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家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 肩膀虽弱有真爱,孝敬老人谱新篇 在爱人不在身边的日子,她用女人的坚强、细腻和爱,悉心照料着老人,关注着儿子的成长。公公在1999年被诊断为糖尿病,在2001年9月突发脑梗,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并发症,心脏病、高血压、接着肾功能衰竭,住院一个多月后,终于从死亡线上把老人抢救回来。生命危险没有了,可公公依然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为给公公看病,她到处打听,遍访名医,听说省眼科医院有一位医术精湛的老中医,对治疗半身不遂有独到的研究,三个月可见效。大夫有了,可如何去医院成了最大的问题,她住在河西前进路,眼科医院在府东街,丈夫不在家,老人不能动,家里经济拮据,打不起出租车,可老人的病不能不看,倔强的她从门口收废品处每天花一元租了一辆小平车,每天推着体重约150余斤行动不便的公公到离家门500多米的38路公交站乘坐公交车,到解放路府西街口下车后,还要过一个红绿灯才能到达省眼科医院,这一个红绿灯,在常人眼里不费吹灰之力,而对于她则是千难万阻,90多斤的瘦弱身躯,扶着150多斤的半身不遂病人,分外的沉重。好心的交警常常帮忙扶一把,让她至今念念不忘!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个月,皇天不负有心人,经中医扎针三个月后,公公终于能下地走路的那一刻,激动的眼泪在她脸上久久的流淌!而在扎针期间,婆婆由于经受不住打击,得了“精神燥狂症”,时不时就发火,但她从未抱怨过。爱人作为军人,需要“驻守边疆”,不可能床前尽孝。为了不让爱人分心,每次打电话都是报喜不报忧,那些年她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一直精心伺候到公公2006年去世。前年,奶奶做胆结石手术住院期间,婆婆不小心骨折,她一边忙婆婆,一边照顾90多岁高龄的奶奶,还要上班,那段日子里,她度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日子。奶奶和婆婆年龄越大越怕寂寞,越希望儿女在身边,所以她经常在工作之余尽量腾出时间多陪陪她们,老人晚年的健康、幸福和开心、快乐是做晚辈最大的安慰。对她来说,平时陪老人锻炼、洗头、洗脚、剪指甲等等都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她总是以老人为重,悉心照料在两位老人身旁。 潜移默化去感染,用心托起半边天 “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自己。我们要给孩子做榜样”这是李翠萍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看似及其简单的话体现了最真诚的孝心。她还常说:“我不会让“子欲孝而亲不在”的痛楚和遗撼发生在我的身上”。在爱人不在身边的日子,她一个人担负着教育儿子的重任。言传不如身教,她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着儿子,久而久之,儿子也养成了孝顺长辈、热爱读书、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从前家境不好的她,给公婆的也仅有“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那点,虽然她自己也觉的羞愧,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如今,老公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上班,经济好了些,老人住院的费用不再东奔西跑东凑西借了。交通工具也由小推车变成了小轿车,每当提起这事,她脸上总是满满的自信与自豪。用她自己的话说,那就是“能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我们子女最大的心愿”。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属院里,夫妻俩都是非常热心的人,同事和邻居,谁工作上和家里有了困难,他们都会尽全力,热情帮助。体现了大爱无边的美好情怀。 就在2017年5月,李翠萍家又添了一个胖孙子,五世同堂从此就诞生了,一家人都乐呵呵的合不上嘴,每个家庭成员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小事情展示大情怀,小人物闪耀大光辉”,李翠萍——我们身边孝亲敬老的典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