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根东是我市清徐县人,毕业于太原师范学校,当过教师,搞过行政,业余时间喜欢爬格子、玩摄影,而且以史为乐。 多年来,吴根东发表的文史稿件累计达70余万字,并两次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举办个展。 2013年冬,偶然看到一部解放太原的电视纪录片,嗜古成癖的吴根东立即查阅《解放太原》《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太原军事志》《山西文史资料》《太原文史资料》等资料,他惊讶地发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阎锡山在太原督导建设的各类碉堡竟达5000多座,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原来我们的太原城,还是一座‘碉堡城’!”一声喟叹,他的生活轨迹因此改变。 战火洗礼、风雨剥蚀,5000多座碉堡所存几何?为了找到答案,吴根东翻阅老旧报刊,查找各种资料,光是阎锡山的传记就翻检了18个版本。 案头“功课”做完,他开始扛起相机寻找,打定主意为这些碉堡一一“立此存照”。 从2013年冬至2018年冬,吴根东用5年时间走遍了我市10个县(市、区),共找到了239座形制各异、或缺或全的碉堡,平均每周一个。 寻碉之旅的艰难始料未及,遭遇过野猪,滚落过山崖,迷过路,挨过饿,但吴根东从未退却,为了找到网上所见的一座残碉,他曾经六次翻山越岭,最后将其锁定在镜头之中。 “自从立下初心,我想这就是历史托付给我的使命,没有反悔的理由!”就这样,吴根东踽踽独行,在寂寞、兴奋、遗憾的交织中送走了1800多个日夜,最终得偿所愿,为太原解放七十周年献上了这份厚礼。 在书中,为了方便读者翻阅,他对找到的碉堡按照城东、城北和城西的地理顺序进行了归类整理,并用照片和“寻找小记”为每座碉堡配上“身份档案”,使这本“碉堡档案”同时成为读者的导航仪和解说员。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70年后的今天,太原战役的亲历者已经所剩不多,在吴根东看来,这些残存的碉堡既是战争留下的伤痕,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们讲述着过去,更昭示着未来。 一个人的行走 “玄奘西行,还有三个徒弟相随,我这一路走来,始终是个独行僧!当时也没想过会遇到啥困难,只想着找碉堡这件事,做比不做好,早做比晚做好,而且,现在动手可能都有些晚了!” 吴根东把寻找的第一站,放在自己常带孙子玩耍的太原动物园。“每次路过享堂,都会看到一座造型奇特、无比坚固的大碉堡,虽然好奇,却从未接近过它!”从卧虎山下的这座梅花碉开始,吴根东的寻碉之旅再也没有停步。 为了找到那些隐蔽在山间,埋没于荒草,或破败,或完整的碉堡,他想尽了各种方法。每每听说碉堡的消息,就有了立刻去看看的冲动。 “也许这是我和那个年代的缘分,它让我着迷,停不下来!”吴根东说。 在山里行走,怕迷路,怕手机没信号,怕车坏在半道,怕遇上野兽和其他危险。在山里走上一整天,都未必能遇上一个人。孤独无助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吴根东都有些后怕。 期间,他两次在山上与野猪遭遇,幸好每次都擦肩而过,有惊无险。一次,不小心扎破了车胎,万幸车上装着备胎,手忙脚乱换好后,回到山下已是深夜。 还有一次,为了找一座碉堡,他独自深入东山腹地,爬上山顶往下看时,不慎从十几米高的坡上滑落下去。“幸亏当时没人看到!否则灰头土脸的,可真狼狈!”吴根东腼腆地说。 上大垴山寻找碉堡时,一人多高的荒草间,新坟旧墓间杂其中,山上岔道极多,眼瞅着日落西山,山风带着寒意吹来,头皮阵阵发凉。这时才碰上一位热情的老乡,主动将他带到一截残碉前。 但很多时候,他需要忍耐孤独和恐惧,用一定能找到的信心,为自己打气加油。 “做一件事,只要喜欢就不觉得累!每次听人说‘不知道’时,我都不会轻易放弃,而事实证明,不放弃才是对的!”这些年,每找到一座碉堡,吴根东便会对下一个目标萌生希望。 一次发现,兴奋了一个月 梳理找到的碉堡,吴根东发现,这些城防工事有的选址很偏僻,如今荆棘丛生,已无路可走;有的修得很隐蔽,连当地人也不易找到;有的已被毒蛇和黄蜂“攻占”,只能远看而不能近观;还有的地处采空区,山石坠落、塌方随时可能发生…… 为了拍到好的碉堡照片,“摄影迷”吴根东多番尝试,把出门时间选在早上9时前和下午4时后,“那时候光线最柔和,拍照好!”每次,来到碉堡近前,他做的头一件事就是:为它留影。 2015年5月17日,是个令吴根东难忘的日子。那天,他第六次来卧虎山,翻过沟坎,爬过山梁,在一个山头上终于找到了此前遍寻不着的战壕和碉堡遗迹。再找,又发现两处!选好角度,摁下快门!寻获的喜悦让他足足兴奋了一个多月。 明碉暗堡,开口“说话” 每一座碉堡,都有一段属于它的战斗故事。 为了让后人全面了解碉堡背后的故事,吴根东翻阅史料、查找档案,用影像记录的同时,也用文字为它们做出新的注解。 这些年来,他搜集的各种史料堆满了家中书柜,整墙书柜还不够,又“征用”了老伴的衣柜。 他从自己的资料库中查寻线索,再把搜寻见闻、现场感受和碉堡生态记录下来,为每座碉堡附上一段“寻找小记”,使它们不那么冰冷抽象。 牛驼寨庙碉,他写下,这是山西万座碉堡的“大王”,原以为就在太原解放纪念馆附近,其实远在两公里之外的一个山头上。从残破的豁口进入内部,空旷沉寂,只有地上残存的碎石和透着光亮的射击口,还在诉说着当年战况的惨烈…… 在风格梁六角砖碉,他追记:太原东北的风格梁和东南的石咀子是整个太原防御体系的两只“眼睛”,不到这里,体会不到这是两只“又明又亮的眼睛”…… “从已经找到的碉堡看,目前太原旧城内仅有龙潭公园西北角处一座遗存,其余的大部分集中在城外东面、北面和西面山上。我想找到与它们相关的每一次战斗档案,让人们看到有血肉筋骨的碉堡,了解解放太原的不易,要做的还很多!”吴根东眯缝起双眼,目光瞅向远方,仿佛又回到了独自站在碉堡前沉思的那刻。 倾听历史的声音 知道吴根东寻找碉堡的人不多,但是熟悉他的人问起来,第一句话总是“咋想的?要去找那些玩意儿?” 此前,我市也有位叫刘化山的老人,扛着相机寻找碉堡遗迹,并把它们带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不过,能找到200多座碉堡,并把它们归档整理出版,60岁的吴根东是全省第一人。但他从未想过要当“第一人”,起初他只是要回答自己心中的一个疑问。随着寻访的深入,他越来越放不下。 时常,伫立在这些残破的碉堡前,他仿佛回到了70年前的太原城下,硝烟战火中,子弹呼啸而过,战士的冲杀声、隆隆的炮声如在耳边。 当一切复归平静,微风拂过,静静的群山间虫鸣鸟唱,风掠过草地,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